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产学研用联盟成立大会暨国家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中期进展汇报会在上海大学顺利召开

创建时间:  2025年05月13日 16:39  樊建荣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11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郑州大学、上海大学主办的“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产学研用联盟”成立大会暨国家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6N级以上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制备技术”重点项目中期进展汇报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刘炯天、赵中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昌胜,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管理处副处长秦媛,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高焕芝,项目跟踪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徐盛明,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斌,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潘锦功,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池汝安,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董杰,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财务总监黄勇忠,昆明理工大学发规处处长徐宝强,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谢为群,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黄健,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本项目首席科学家钟云波,上海大学先进特殊钢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忠鸣,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来自郑州大学、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成都中建材、中金岭南、株洲科能、厦门钨业等联盟成员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会。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谢为群主持。

作为联盟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昌胜院士首先向与会的各位院士、专家学者及代表致以热烈欢迎与诚挚谢意。刘校长指出,面对当前中美贸易格局下日益激烈的科技博弈,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产学研用联盟的正式组建与重点项目的启动实施,是我国应对外部技术封锁的关键之举。这不仅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筑牢根基,更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布局,对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国际科技竞争力,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与深远战略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季麟在会上指出,此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正式成立,是我国超高纯金属材料研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该领域正式迈入协同创新的全新发展阶段。作为“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的牵头承担单位,郑州大学将紧扣项目核心目标,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全面统筹项目各环节工作,深度促进产学研用多方联动与资源整合,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为突破超高纯金属材料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贡献坚实力量。

作为联盟的重要指导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高焕芝详细介绍学会的发展历程、核心职能及专业优势。她强调,学会将持续深化对产学研用联盟的支持力度,从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政策引导等多维度为联盟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高焕芝副理事长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期待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积极加入联盟,共同构建有色金属领域创新生态。学会也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力为联盟建设及行业科研创新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助力有色金属产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何季麟院士、刘昌胜校长、高焕芝理事长、杨斌教授、潘锦功总经理、钟云波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共同按下启动按钮,宣告“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产学研用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作为国家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核心项目——“6N级以上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制备技术”的核心创新载体,由郑州大学、上海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余家优势单位联合发起。

“十四五”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钟云波教授,围绕联盟建设与项目推进作专题汇报。他系统阐述联盟成立的时代背景与战略价值,深入解读联盟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及核心任务,并全面介绍“十四五”重点项目的总体布局与阶段性创新成果。钟云波教授强调,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联盟将以突破“卡脖子”技术为核心使命,立足高端材料自主可控战略需求,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协同,打破发达国家在关键材料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封锁,为我国航空航天、核能开发等尖端领域筑牢战略物质根基,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联盟成立大会后,“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6N级以上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制备技术”项目的五位课题负责人展开专题研讨。浙江工业大学郑国渠教授、郑州大学李庆奎教授、上海大学郑天祥教授、昆明理工大学蒋文龙教授,以及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高纯材料事业部部长郑林,分别围绕各自承担的课题任务,对中期进展、阶段性创新成果、经费执行情况等内容进行详细汇报。同时,针对当前研究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协同难点等问题深入剖析,并就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攻坚重点与跨单位协作计划展开详细阐述,以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全力攻克超高纯金属制备的关键技术难题。

针对五个课题汇报的内容,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何季麟、赵中伟以及项目咨询专家、跟踪专家以及科技部相关领导对于本重点项目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质询和讨论,针对项目课题之间内容的衔接、关键装备的研发、关键成果的凝练、示范工程的建设进度和节点、国拨经费和自筹经费的使用、项目建设中的标准建设等方面给予仔细的点评和建议。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管理处副处长秦媛代表主管部门对项目组前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三点指导性意见:一是项目已进入攻坚关键期,时间紧迫,各单位需强化协同、倒排工期,以更高效率推进研发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既定目标;二是针对当前经费执行率偏低的问题,要求项目组优化资金使用计划,严格落实财务管理规范,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能;三是鼓励科研团队立足产业需求,从学术研究层面深化创新思维,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产出更多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标志性成果,切实为我国高纯材料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随着中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自2023年起对钨、碲、铋、镓、锗、铟、锑等战略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倒逼全产业链自主创新。在此背景下,本次联盟的成立不仅意味着技术攻坚进入新阶段,更标志着中国开始构建高于国际现行标准的“超高纯材料中国制造体系”。联盟将同步推进各种金属物性数据库建设,制定覆盖制备、检测、环境控制的全流程标准,为我国的尖端科技、国防工业奠定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物质基础。

上海大学作为“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产学研用联盟”的挂靠单位,充分发挥冶金工程学科全球前50强的专业优势,持续深耕核电材料、特种合金等关键领域。学校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探索超纯材料“无人区”的战略堡垒,为尖端材料研究提供坚实支撑。展望发展蓝图,联盟将以攻克6N级以上超高纯稀散金属核心制备技术为核心使命,全力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系统性破解关键工艺与核心装备难题。同时,联盟将不断拓宽创新领域,逐步向稀土材料、关键金属、大宗金属及非金属化合物材料体系拓展,着力打造集前沿技术研发、标准体系构建、产业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战略性高纯材料创新高地。以自主可控的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我国在高纯材料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为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引领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下一条:2024-2025学年材料学院鹿鸣领导力奖学金答辩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