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祝贺!上海大学任忠鸣教授团队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创建时间:  2025年08月27日 21:14  樊建荣    浏览次数:


8月26日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由上海大学任忠鸣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航空高温轴承用钢高纯净高均匀制备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标志着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与原创性贡献获得了高度认可。

高端轴承是重大装备的关键部件,而我国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商用航空高温轴承主要依赖进口,寿命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30%。轴承钢的纯净度和组织成分均匀性是决定其性能与寿命的两大关键。但传统冶金手段已难以满足航空高温轴承用钢趋于极限的纯净度与均匀化要求,这是世界冶金领域的重大课题,更是我国的卡脖子技术难题。针对上述问题,该项目基于熔体纯净化和组织调控新原理,开发系列净化与组织调控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航空高温轴承用钢等的生产,效果显著。

轴承钢具有成分复杂并且制备流程长、环节多等特点,因此被称为“钢中之王”。决定轴承钢寿命的三大因素主要有:①熔体中细小夹杂物去除和熔质元素深度净化;②铸锭成分与组织同时均匀化;③铸锭热处理过程中碳化物同时实现球化、细化及均匀化。该项目针对这三大难题,围绕轴承钢制备的关键环节,发明了高温轴承用钢高纯净高均匀化制备的系列技术,包括溶解气体上浮复合增减压熔体净化技术、磁场增强等离子体净化技术、多模式电磁场组织调控技术、交变磁场下热处理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与技术创新,支撑了高端轴承用钢的制备。

该项目四个发明点对轴承用钢制备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支撑。利用该项目技术发明制备材料所制造的轴承,为多款飞行器采用,轴承寿命提高1倍;该技术制备的轴承用钢,替代进口,应用于商用高温重载轴承制造;近三年经济效益近6亿元。项目执行期间,获授权专利39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21项,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EI收录53篇。该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高温轴承用钢的制备技术水平,避免了国家重大装备用关键部件“卡脖子”风险,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任忠鸣教授是我国冶金和材料加工领域的著名专家,长期致力于高端特殊钢(特别是高纯净轴承钢)的冶金工艺、凝固过程控制、夹杂物行为及性能优化等方面的前沿研究。他的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旨在解决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材料难题。基于在相关领域深厚的学术积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任忠鸣教授及其团队成功获批并主持了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此次科技奖励是上海大学高温合金叶片团队科技创新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新征程的起点。团队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深化校际交流 促进学科发展!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来材料学院调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