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材料学院团队在法国国际磁科学会议上展示前沿研究成果,彰显中国科研力量

创建时间:  2025年10月30日 14:47  樊建荣    浏览次数:


10月19日至23日,全球磁科学领域的顶级盛会——国际磁科学会议在法国历史名城阿维尼翁的教皇宫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磁场在物理、化学、材料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由上海大学任忠鸣教授率领的电磁冶金与高温合金叶片技术研究团队和钟云波教授团队领衔的高性能结构功能材料超常冶金与制备团队受邀参会,并作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会议首日上午,任忠鸣教授受邀作大会报告,为本次学术盛宴拉开了精彩序幕。他以“Influence of magnetic field on the nucleation behavior of metals”为题,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强磁场条件下,对金属凝固初始阶段——形核过程的最新理论发现与实验成果。该报告深入探讨了磁场如何作为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改变金属熔体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从而实现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从源头进行精确调控。任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为理解磁场作用下材料制备的科学原理提供了新的视角,现场反响热烈。

钟云波教授随后在会上作了“MC-Supernormal Metallurgy & Processing--Recent MS/EPM Activities in Shanghai University”的主题报告。他首先提出了“磁控超常冶金”新概念,阐述如何利用电磁场实现材料的纯净化、洁净化、细晶化、均质化、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六化”制备。接着,他回顾了与EPM会议及国际磁科学会议的渊源,并介绍了团队构成。在报告主体部分,钟教授重点分享了磁场在调控析出相、制备大尺寸铜单晶及铜渣提纯等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最后对未来发展作出了积极展望。

在随后的邀请报告环节,上海大学团队的研究骨干也相继展示了他们的前沿工作。帅三三教授作了题为“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on the melt structure and nucleation behavior”的报告。该研究通过精密的原位观测和实验测量,首次直观揭示了磁场如何改变金属熔体的短程有序结构,并定量分析了这种结构变化对后续形核过程的决定性影响,为任忠鸣教授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验支撑。

胡涛副教授则从理论计算的角度出发,报告了“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ordered layers of metal melts at magnetic solid-liquid interfaces”。该研究利用先进的计算材料学方法,模拟了在磁场环境下,金属凝固前沿(固液界面)原子尺度的排列与行为,从电子结构层面揭示了界面磁性调控熔体形成有序界面层的微观机理,为理解和预测磁场调控材料性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丁彪副研究员围绕高性能铜合金制备难题,提出融合电磁场多重效应与微合金化技术的思路,开发出非真空磁控超纯熔铸、电磁旋振连铸和强塑变加工-形性一体化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相关成果在铜陵有色等企业成功应用,制备出超低氧、超细晶、高均质的高性能铜材。该报告内容是钟云波教授“磁控六化”技术在有色合金制备方面的重要应用。

上海大学电磁冶金与高温合金叶片技术研究团队和高性能结构功能材料超常冶金与制备团队此次深度参与国际磁科学会议,意义重大。这不仅是一次展示中国在磁科学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电磁冶金这一特色方向上的雄厚实力与创新活力的窗口,更是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度交流、把握国际前沿动向的宝贵机会。团队的报告集中体现了其在“磁场控制材料制备”这一交叉学科领域的系统性和原创性研究能力,从宏观实验到微观模拟,形成了完整的研究链条,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通过此次会议,上海大学研究团队与各国科学家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为未来的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预示着我国在高端材料制备和前沿科学探索方面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下一条:高彦峰教授课题组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上发表废锂电池绿色回收方法的最新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