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课程《钢铁科学与技术前沿》第四讲:钢连铸凝固行为及其控制

创建时间:  2021年10月15日 10:51  高珊    浏览次数:


10月12日,由中国金属学会和上海大学联合开设的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课程——《钢铁科学与技术前沿》第四讲开课。本次课程主题为“钢连铸凝固行为及其控制”,由我国著名冶金专家、东北大学朱苗勇教授主讲。在本次课程中,朱苗勇教授主要围绕连铸过程的凝固特征、连铸坯裂纹及其控制、连铸坯偏析及其控制和高拉速连铸关键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展开教学。

连续铸钢(简称连铸),即指钢水通过连铸机浇铸、冷凝、切割而直接获得铸坯的工艺,衔接炼钢与轧钢,是钢铁冶金领域继氧气转炉炼钢之后的又一项革命性技术。与模铸相比,连铸不仅简化工序流程,提高金属收得率,还降低了能源消耗,自动化程度高,已发展成为钢铁制造流程的核心工序。朱苗勇教授结合连铸技术的发展史,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见解。他指出,连铸在钢铁制造过程的中心地位将更加凸显,以高拉速、无缺陷为核心,朝着更高效率、更低消耗的方向发展。

随后,朱苗勇教授讲解了连铸的凝固传热机制。钢连铸过程的热量是通过连铸机的结晶器(一冷区)、喷水冷却区(二冷区)和辐射冷却区(三冷区)以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的。在结晶器内部,钢液和坯壳的绝大部分热量是通过垂直于拉坯方向进行传递的;在喷水冷却区中,钢坯除了向周围辐射和向支撑锟导热外,主要通过表面喷水来达到强制冷却的散热效果。同时,朱苗勇教授指出,连铸过程中二冷区的控制尤其是二冷区水量和各区水量分配以及喷嘴的选型与布置,都将直接影响到铸坯的凝固冷却速率,并对铸坯的质量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朱苗勇教授提出了二冷配水的技术路线,通过采用目标表面温度反演算法来确定二冷区的配水制度。

结合连铸凝固的特点,朱苗勇教授对连铸坯表面纵裂纹和角/横裂纹产生机理进行了深入阐述,重点对微合金钢中连铸坯角横裂纹产生的本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连铸凝固过程晶界集中析出碳氮化物脆化晶界、形成粗大的“奥氏体+晶界铁素体”低塑性组织是引发了连铸坯矫直开裂的根本原因,为此,朱教授重点介绍了解决微合金钢角横裂纹频发的两项研发新技术——高效传热曲面结晶器、角部晶粒超细化二冷。其中,新曲面结晶器将碳氮化物以弥散的形式析出,解决了晶界脆化的难题;而角部晶粒超细化二冷技术的核心是构成“足锟区超强冷-弯曲区快回温”的控冷新工艺,将铸坯角部20 mm范围内晶粒超细化至≤20 μm,从而起到全面消除“奥氏体+晶界铁素体膜”的低塑性结构。朱教授还对连铸坯另一凝固缺陷问题——偏析从形成机理到控制技术措施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结合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重点对结晶器电磁搅拌、二冷电磁搅拌、末端电磁搅拌和机械压下等连铸坯偏析控制技术的技术原理、作用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末端线性电磁搅拌+机械压下”全面提升连铸坯均质度和致密度的新一代连铸外场协同控制技术。

最后,朱苗勇教授着重介绍了高拉速连铸技术。高速连铸是未来钢铁制造领域中实现高效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直轧、无头轧制的前提保障。朱教授指出,提高拉速不但可以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更能节约能量消耗,达到超低减排的目的。要实现高拉速连铸,需要解决大夹杂、裂纹、漏钢所面临的三大难题,结晶器内凝固坯壳的均匀生长控制是高拉速连铸实现的核心,而结晶器液位稳定控制则是高拉速连铸实现的关键。

课程接近尾声,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董瀚院长对本次课程内容做了总结回顾,并为朱苗勇教授颁发荣誉证书,再次感谢朱苗勇教授的精彩授课。





上一条:厚植家国情怀,笃行报国之志|材料学院党委联合上海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党支部同上电影党课

下一条:材料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